80后集体泪目的“敢花钱”黄金时代,回的去吗?
发布时间:2025-07-17 17:59 浏览量:1
打开抖音,总能刷到仿妆博主复刻 “经济上行妆”—— 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复古风、千禧年的美式辣妹风;翻开小红书,“经济上行时期女生真的敢穿吗” 的提问总有人热烈回应。
明明很多人没经历过那个年代,却不约而同地怀念、憧憬,仿佛那段时光被镀上了一层金光。
图片来自小红书
有人说中国经济上行的黄金时代是2008到2018年,但作为80后,记忆似乎更早:90年代家里开始有了像样的家电,父母去广州进货带回时髦衣服,连零食柜里都能出现8块钱一个的进口 “核果子”。
可回头想想,那时真的算 “上行” 吗?父母辈总说我们刚毕业打拼的日子最苦,可如今回忆起来,只记得年轻的热血和对未来的笃定。
其实,大家怀念的未必是具体的物质,而是那种 “一切都在变好” 的氛围。就像小时候看父母换家电,从按钮电视到遥控彩电,从 VCD 到 DVD,总有新鲜事物冒出来,让人觉得明天一定会更精彩。
聊起童年,最鲜活的是家庭消费的细节。
朋友说,90年代她爸买大哥大要花一万多,丢了就再换,那时的她只心疼 “为什么不留给我”;2003年,她妈妈穿一千多块的白裙子去开家长会,成了全校焦点,而现在哪怕收入更高,花一千块买条裙子都要犹豫半天。
网友也有类似的记忆。鞍山虽是四线城市,却有专门的进口零食店,父母会模仿上海人穿梦特娇,买广州的老人头皮鞋。
那时工资不过两三千,可大家花钱格外有底气。同学的家长在电视台工作,买了辆几万块的富康车,能让全班羡慕一学期;家里换家电像赶时髦,VCD 刚流行就换成 DVD,MP3 还没玩熟,苹果产品又成了新目标。
这种 “敢”,背后是对未来的信心。就像朋友说的:“那时觉得今天赚600,明天就能赚1000,下个月说不定2000,所以敢把钱花光。”
经济上行的记忆里,房价是绕不开的关键词。从千禧年前后南京郊区2000元一平米的别墅,到后来翻十倍的涨幅,买房成了很多家庭财富增长的密码。
朋友的父母当年想贷款买房,爷爷连夜上门阻止:“跟银行借钱还利息,这是要败家!” 可如今那套房单价早已过万。
那时的人相信 “买房不会亏”。鞍山的房价从几百块涨到几十万,南京的学区房从2万一套变成2万每平。
只要买了房,仿佛就有了消费的底气。可现在呢?大家拿着钱却不知道该投什么,生怕贬值,这种迷茫或许就是信心缺失的开始。
对80后来说,真正感受到上行力量,是大学毕业走进社会的时刻。2009年的北京世贸天街,穹顶大屏幕上滚动着告白短信,蔡依林的 MV 首播10分钟就花掉10万,金钱豹自助餐、小 S 的面包店都在这里扎根。
那时的年轻人相信,只要肯打拼,就能在大都市站稳脚跟。
找工作的经历更是魔幻。朋友从南京报社辞职来北京,网友一句 “来我们公司吧”,就成了总裁助理;我投简历每天能收到三四个面试通知,嫌地点远就能任性拒绝;有人在饭否上认识网友,直接被招进大公司;甚至有学设计的朋友,被与专业无关的公司老板硬塞 offer:“没关系,来就行!”
那时的创业公司多如牛毛,咖啡馆里全是谈投资的人。有朋友靠卖公交站电子屏广告,一个月赚8万还清卡债;有人编造假履历,也能骗到千万投资做 APP。不是大家多厉害,而是时代给了太多机会。
经济上行期的美,是 “百花齐放” 的。普通人跟着杂志学穿搭,那时没有统一的审美模板,每个人都在摸索自己的风格。
可现在,大家在小红书学同一套 “长脸化妆教程”,追同一个 “美拉德风”。不是创造力消失了,而是互联网把审美变成了标准化课程。就像朋友说的:“以前各有各的美,是因为没地方统一学;现在全在小红书搜,当然长得像。”
回望经济上行期,其实是在怀念那种 “相信明天会更好” 的心态。那时的人敢花钱、敢创业、敢犯错,因为觉得 “还有机会”。可现在,高考报专业错了像人生完蛋,30岁没考上公就像 “逆水而亡”,容错率低得让人焦虑。
但话说回来,这个时代也并非一无是处。电视从月工资都买不起,变成2000块就能搬回家;外卖几块钱能吃饱,生活成本其实更低。朋友说:“现在的红利是可以‘小躺’,心态好就是最大的本钱。”
或许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,回忆过去不是为了否定现在,而是在寒冬里保留一点对温暖的向往。经济有周期,人生有起伏,只要还相信 “总有光”,日子就不算太糟。毕竟,我们都还在等下一个春天,不是吗?